註冊中醫師李逸智

由於香港處於嶺南沿海地區,潮濕的氣候從春天開始便影響著香港人的日常起居生活,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何謂「濕邪」以及如何袪濕。

濕邪亦分為兩種:一是內濕,即由於脾失健運,導致水濕停聚;二是外濕,多因氣候潮濕、涉水淋雨或居住於潮濕環境所致。內濕和外濕均可互相影響,外濕困脾日久則可導致內濕,而內濕不化亦易招致外濕。

濕邪主要有四大特點:1.濕性重濁;2.濕為陰邪,易傷陽氣;3.濕性黏滯;4.濕性趨下,易襲陰位。根據濕邪在人體的不同部位可表現為頭重如裹、全身困重、四肢酸重無力、大便溏瀉或排便不爽、小便混濁、帶下過多、濕疹浸淫流水、水腫等症狀。

中醫理論會根據濕氣的類別而使用相應的「祛濕」藥物,只有對症下藥,才能藥到病除。1. 脾虛濕困:本質是脾虛,因此多用具有健脾益氣祛濕功效的藥材,如黨參、白朮、白扁豆等健脾益氣藥,以及茯苓、薏苡仁等利水滲濕藥。2. 寒濕中阻:本質是寒和濕結合,不可用清熱祛濕的方法,否則如雪上加霜。多用具有溫陽燥濕,行氣利水的藥材,如乾薑、豆蔻、蒼朮、厚朴、白朮、陳皮、半夏等。3. 濕熱内蘊:本質是濕和熱結合,不可用溫陽燥濕方法,否則如火上加油。多用具有清熱燥濕功效的藥材,如滑石、茵陳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苦參、車前子等。4. 濕邪困表:本質是外來濕邪侵犯人體,猶如感冒一般。多用芳香化濕宣表的作用的藥材,如藿香、佩蘭、蒼朮、厚朴、砂仁、豆蔻、草果等化濕藥。5. 濕滯經絡:本質是濕邪阻滯經絡,如車禍導致交通擠塞一般,常見症狀是四肢困重、肩頸緊痛等,並會因天氣變化而加重或減輕。此類多用祛風除濕通絡功效的藥材,如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木瓜、蠶沙、桂枝等祛風寒濕藥。6. 濕毒浸淫:本質是外濕和熱毒的結合,多用具有化濕解毒作用的藥材,如秦艽、絲瓜絡、桑枝、絡石藤等祛風濕熱藥,以及土茯苓等清熱解毒藥。

此外,濕氣既然有個「氣」字,就不能不使用理氣藥以協助祛濕,使藥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常用理氣藥包括陳皮、厚朴、木香、砂仁等。

除了内服中藥之外,在日常生活還有三大注意事項:1. 飲食忌生冷、肥膩之品,以免損傷脾胃運化功能,導致水濕停聚體内。2. 適當進行帶氧運動,適度出汗亦有助人體排出濕氣。3. 避免涉水冒雨,盡量遠離潮濕環境,保持居住環境乾爽,從源頭減少接觸濕邪。此外,大家亦可配合穴位按摩,透過刺激相應的穴位,增强身體氣血流通和臟腑功能,從而排濕或加强身體抵禦外來濕邪的能力。常用穴位有:足三里:在小腿,屬足陽明胃經,具有調理脾胃、扶正培元的功效,是常用的保健要穴。豐隆:在小腿,屬足陽明胃經,具有和胃化濕的作用。三陰交:在小腿,屬足太陰脾經,具有健脾助運、調理氣血、祛風除濕的功效,是常用的保健要穴。陰陵泉:在小腿,屬足太陰脾經,具有運中焦、化濕滯的作用。天樞:在肚臍旁,屬足陽明胃經,具有扶脾化濕,理氣消滯的功效。

脾俞:在後背部,屬足太陽膀胱經,具有健脾和胃利濕的功效。

以上內容只供參考,如有疑問請自行諮詢註冊中醫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