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陈寿算错了数。古人计算时间比较烧脑,需要把这个年号多少年、那个年号多少年复杂相加,难免会有重复计算。比如历史上的建安二十五年、延康元年、黄初元年,其实都是公元220年,只不过是连换了三个年号。

2.后人抄错了书。有人认为曹叡的实际岁数应该是三十三岁,而“三”字上面的横写得短一点,第三道横写得断开一点,看起来还真有点像“六”,兴许是后人抄写的时候笔误了。

3.曹丕喜当了爹。有人认为这是陈寿有些话不敢明说,只能暗戳戳地用“曲笔”来告诉大家事实的真相——甄宓在嫁给曹丕前,就已经怀孕了。曹叡实际上姓袁!

你还别说,从曹叡长大后的表现来看,还真有点像。

曹操一代奸雄,雄才大略,文采卓然,但颜值气质这一块却没有拿捏住,史称其“姿貌短小”“自以形陋”,就是长相非常对不起观众,到了自己照镜子看自己都闹心的程度。

史书中对曹丕的外貌虽没有具体记载,但按照古代对皇帝的各种吹捧神话的习惯来说,但凡长得还行都得大夸特夸一顿,之所以一个字都没写,估计是因为曹丕的长相也实在是拿不出手、夸不出口,所以干脆跳过这一部分。

但是曹叡完全不同。史书记载其“天姿秀出”,就是长相秀气、外形柔美,很明显,他的颜值是在线的。

我们再看老袁家的长相。
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袁绍“有姿貌威容”,袁绍的儿子也以“貌美”著称,倒是和曹叡看着像一家人。

除了长相之外,曹叡对老曹家的祖上似乎也有点意见。

简单来说就是之前的曹操、曹丕都把周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铎当祖宗,包括曹植也是这个观点。到曹叡这却把祖先改成了舜帝有虞氏。但问题是舜帝根本就没有曹姓后人,反而是袁姓的祖先。

得嘞,破案了。曹叡就是袁熙的儿子吧?许多历史大咖也都是这么认为的。

奸雄曹操泉下有知一定会流下鳄鱼的眼泪:完了,这辈子白折腾了,还不如官渡之战让袁绍直接灭了省心!

有人说,这就是曹丕痛恨甄宓的理由,所以才会对甄宓痛下杀手。而且曹丕始终看不上曹叡这个长子,一直不肯立他为太子,直到临死前实在拖不下去了,才勉为其难地把皇位传给了他。这些都说明了曹叡的血统有问题啊。

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

当陈寿写下“三十六”这个数字时,究竟是算错、笔误还是暗示,只有他自己才知道。

但历史研究强调“孤证不立”,就和刑侦剧里破案一样,必须有多重证据构成完整合理的逻辑链。我们再仔细翻看其他证据细节,就会发现曹叡是袁熙之子的说法很难成立。

首先在《三国志》中关于曹叡年纪的记载还有一处,说他延康元年(220)被封为武德侯时是十五岁,不管这个十五岁是虚岁还是周岁,反推可知曹叡出生的年份最早也是公元205年,这就前后矛盾了。

其次就是曹操围攻邺城是从公元204年的二月一直打到了八月,这期间甄宓老公袁熙在幽州,两人也没可能见面。如果甄宓在攻城战开始前就怀孕了,城破时她应该怀孕六个月了,曹丕不会看不出来,曹操也不会允许自己家的儿媳妇怀着别人家的孩子进门。

所以曹叡的血统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,这并不是曹丕赐死甄宓的理由。

我们再看第二种推测:关于甄宓和曹植的绯闻到底是真是假?

曹植和甄宓,一直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,话题内容经常不外乎如下:我告诉你啊,曹植最开始写的明明叫《感甄赋》,那就是向甄宓告白啊。后来是魏明帝曹叡忍不了,所以才把《感甄赋》改名叫《洛神赋》的。这不是不打自招,此地无银三百两吗……

你看,《洛神赋》、曹植、甄宓,这三个关键词凑在一起,一个男才女貌、求而不得的凄美爱情故事就呼之欲出了。

还有传说曹植曾想娶甄宓,但是曹操没同意,反而把甄宓嫁给了曹丕。曹植看着已经变成嫂子的甄宓是各种意难平,多少年都过不去这个坎。甄宓被曹丕赐死后,曹植进京朝见,曹丕就把甄宓贴身用过的枕头送给了曹植。

本来就心有所属的曹植睹物思人,在返回自己封国的途中经过洛水,遇到了甄宓的灵魂,有感而发写下了《感甄赋》。唐代李商隐著名的《无题》诗中就曾写过“贾氏窥帘韩掾少,宓妃留枕魏王才”,说的就是这段绯闻。

抱歉,必须要给诸位的八卦之魂降降温了。

古代男子以女性视角创作,借此抒发内心情感,表达政治观点是常有的事。比如,唐代诗人朱庆余非常有名的那两句“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”,表面上看写的是新婚小两口在撒狗粮,其实这首诗的名字叫《近试上张籍水部》,是朱庆余在考试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。

朱庆余把自己比喻成新婚小媳妇,把主考官张籍比喻成丈夫,表面上问的是眉毛画得好不好看,其实是在询问自己这次考试能排多少名。

弱者或者下级,自喻为女子以表示恭敬,在文学创作中是很常见的事情。现存涉及女性角色的汉赋作品约六十五篇,其中六十篇的作者为男性,可见这个事有多普遍。

曹植的这篇《感甄赋》未必是写给甄宓的,却可能是因为甄宓才写的。

因为曹植和甄宓在命运上是有相似性的。

他们都文采飞扬,心思细腻而感性;他们都曾拥有万千宠爱,却卷入了至尊之位的争夺,被人误解陷害,生命堪忧;他们也都或多或少不赞同曹丕的代汉建魏。

这诸多的共鸣叠加在一起,很难不让人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。所以当甄宓被曹丕残忍赐死之后,感同身受的曹植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,他用文字为甄宓抱不平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无辜和委屈而辩解,借此叹一叹命运的不公,写一写自身的苦闷,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?不一定非得扯到男欢女爱上面。

整件事最有意思的是,就连“甄宓”这个后世家喻户晓的名字,也是后人强行开脑洞说《洛神赋》里提到的“宓妃”就是甄氏,所以才给本来不知道真实姓名的甄氏安了个“甄宓”的名字,一直以讹传讹到现在。

更有观点认为《感甄赋》其实应写作《感鄄赋》。鄄城是当时曹植的封地,而“鄄”“甄”两个字在当时是同音字,可以通用。这是曹植针对自己的封地写的,被后人讹传成给甄宓写的了。

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,所谓的“绯闻”,不过是后人的脑补。

最后回到了第三点原因,甄宓之死是不是因为和郭女王之间宫斗失败呢?

是,也不是。

官方史书中对甄宓之死记载得非常简单,大意就是曹丕称帝后,后宫里塞满了美女,甄宓失宠后口出怨言,曹丕一生气就把她给赐死了。

就这么简单,恰恰说明了事情不简单。

以曹丕的品性来说,干出这种事倒不奇怪,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报复心贼强的人。

曹丕没上位之前,有一次手头不宽裕,就找到叔叔曹洪想借点钱周转一下。但曹洪是个吝啬鬼,说啥也不借,这下子就被曹丕给记恨上了。

曹丕当上皇帝后,找了个罪名小题大做就要把曹洪抄家法办,最后还是他的亲妈卞太后出马,曹丕才勉强网开一面,只是剥夺了曹洪的官职和爵位“而已”。

曹洪不仅是曹丕的亲戚,还对魏国有功,更救过曹操的命,属于最应该被优待的元老宗亲。不过就是一次拒绝借钱的小事而已,就能让曹丕记恨那么久,更别说其他人了。什么“七步诗”迫害曹植,下毒害死另一个弟弟曹彰,虽然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存在争议,但曹彰在夺嫡大战中倾向于曹植是真的,曹丕上台后曹彰死得不明不白、曹植被折腾得半死不活也是真的。

总之,得罪了曹丕的人通常都没有好下场。

但是说甄宓口出怨言,就有点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的意思了。

史书中记载的甄宓为人温婉,从不嫉妒,还经常劝丈夫多纳贤淑美好的女子,多生儿育女,开枝散叶。曹丕赶走原配正妻任氏时,甄宓哭着劝阻,完全没有争夺正妻之位的想法。曹丕出征在外时,甄宓就在家养儿育女,侍奉婆婆卞夫人,婆媳关系特别好。

无论怎么看,甄宓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妻子、出色的母亲、优秀的儿媳妇。这样的人怎么会突然变身怨妇,说话难听到丈夫要弄死自己的地步呢?

最合理的解释就是,变的不是甄宓,而是曹丕的心。

曹丕当年娶甄宓,就是见色起意,而当甄宓年老色衰后,曹丕又找到了新的心头好,就是前南郡太守郭永次女郭女王,后来的文德郭皇后。

郭氏叫什么名,史书没有记载。因为这姑娘从小就机灵,有领导力,父亲郭永觉得“此乃我女中王也”,所以就给她取了这么一个霸气侧漏的字。

郭女王原本是东宫的侍女,比曹丕大两岁,然后被热衷于姐弟恋的曹丕给收入后宫了。

对于年轻时的曹丕来说,甄宓很好,长得漂亮,孝顺婆婆,能在爹妈面前给自己增添不少好印象,是个良配。

但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。

人到中年的曹丕最紧迫的就是拿下继承人宝座,为此他可没少耍心眼,搞事情。而甄宓走的是温婉可人的好媳妇路线,在你死我活的夺嫡大战中,这样的甄宓的确能给曹丕加分,但没法做到给曹植减分,功能太单一,帮助太有限。但郭女王就不一样了,史称她“有智数”,是个眼珠一转就有主意的聪明人,这样的人才能想得出阴谋诡计,帮曹丕争夺权位。

所以后来甄宓失宠,郭女王成了曹丕最喜欢的、最离不开的女人,经常是曹丕和郭女王整天出双入对,而甄宓则只能窝在邺城独守空房。

曹丕宠爱郭女王,想弄掉甄宓。但问题在于甄宓没犯过什么错误,还生下了长子曹叡,无论从礼法还是情理上来说都找不到整她的理由。

曹丕只能先把甄宓丢在一边不管,他继承魏王的时候没有立王后,而是让郭女王掌管后宫事务。但是称帝后就不能再拖了,皇后怎么说都应该是正妻甄宓来当。

于是曹丕下诏封甄宓为后,但没想到甄宓却连连推辞,并明确表示皇后的人选必须严格筛选,必须得是贤淑有德之人来当,自己是不配的。

表面上看这是甄宓的谦虚,其实这是她在表明态度。

在代汉建魏的关键时刻,所有人都在帮着曹丕摇旗呐喊、添砖加瓦,而作为皇帝制度的标配——皇后,却因为甄宓的拒绝始终无法确定。哪怕甄宓再清心寡欲,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泼曹丕的冷水,让所有人都下不来台。

她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丈夫:这个“皇后”之位我不稀罕,但是那个郭女王嘛,她也不配!这说明甄宓既在政治上不认同丈夫代汉建魏的行为,不以成为新朝皇后为荣,同时她在私下里也不认为郭女王是当皇后的料。

这才是甄宓真正惹毛曹丕的原因,再加上郭女王在旁边煽风点火,她的死亡也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甄宓一死,曹丕就不顾群臣的反对立郭女王为皇后,因而甄宓之死看起来就是为了给郭女王腾地方,史书也认可甄宓是死于郭女王的宫斗手段的结论。

而且甄宓的失宠还连累了儿子曹叡。在甄宓被赐死后不久,曹叡也从齐公被贬为平原侯,并被过继给郭女王抚养。

曹丕并不喜欢曹叡,一直迟迟未立太子,就是想在其他儿子里找继承人。

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,曹丕活下来的儿子本来就不多,他最宠爱的郭女王又一直没有生育,所以曹丕直到生命进入倒计时,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立了曹叡当太子。而曹叡也一直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,经常逼问养母郭女王,自己母亲是怎么死的。

有一次,郭女王被逼急了,脱口而出道:杀你母亲是你父亲的主意,和我有什么关系?难道你还能找你父亲报仇?还能为了生母逼死我这个养母吗?

你别说,还真能。

公元235年,时年五十一岁的郭女王病逝,有史料记载她就是被曹叡逼死的,甚至郭女王死的时候也是“被发覆面,以糠塞口”,熟悉的配方,相同的味道,和冤死的甄宓如出一辙。

郭女王在甄宓之死这件事上的确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,但她对曹叡说的那句话并没有错——真正杀死甄宓的是曹丕。

(摘自《野史未必假》 王磊/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/出版)

编辑:殷华 二审:周华 三审:马驰

一校:王欣 二校:何建 三校:董小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